中新社香港11月28日电 题:解码基因奥秘——对话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获得者
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
帕特里克·克拉默(Patrick Cramer)和伊娃·诺加利斯(Eva Nogales),前不久获得了2023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。他们以开创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,使负责基因转录的蛋白质机制能够在单个原子尺度上视觉化,为医学和药物研发带来重要贡献。
科学家伊娃·诺加利斯(左)和帕特里克·克拉默(右)获得2023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。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摄
中新社记者日前在香港见到了克拉默与诺加利斯,他们来香港参加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的颁奖活动。
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,诺加利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她8年前就曾来港参加学术会议,“这次来之前我很紧张,担心自己穿的衣服不适合,担心领奖的时候语无伦次……”她顿了一下又补充,落地香港后,却觉得一切很亲切,“以获奖者身份再次到香港,感受不一样,这次还有家人陪伴,是一场享受的旅程。”
现任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的克拉默也笑言,这次到香港不是带着工作任务来,自然比较轻松。
谈及研究成果,克拉默表示,他们展示了基因转录机制的每一个步骤是如何启动和进行的,以及如何调节转录令细胞分化,从而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和发挥作用。
基因转录机制作为生命最核心的过程之一,包括启动、暂停或启动子清除、延伸和终止四个步骤。其中转录前起始复合体(PIC)对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,是启动基因转录过程所必需的结构,但其数量稀少,不仅脆弱还会不断移动,在电子显微镜拍摄捕捉其结果的过程中,PIC的移动会导致图像模糊,因此科学界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确定其形态。
克拉默的研究则是通过使用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捕捉基因转录的连续步骤,从而确定了包括完整的PIC结构在内的多种有关基因转录的复杂结构组成,呈现出世界上第一部基因转录的“电影”。
“可基于此研发治疗癌症的新药,针对转录机制以抑制癌细胞生长。”克拉默表示,在癌症中,细胞的基因转录经常出现问题,导致癌细胞异常增长。“如果我们更好地了解癌细胞为何活跃,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地干扰,减缓肿瘤的生长。”
人体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超过两万个,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千变万化,这给诺加利斯和克拉默的研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。诺加利斯苦笑道,她在研究中也曾多次碰壁,“有一段时间,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总是出现问题,让人非常苦恼。后来终于在发现一个PIC出现变化后,研究才得以继续推进下去。”
克拉默的回答也很干脆,“这可以说是一个谜,也是科学研究者向前的动力。我们想更多了解这个世界。”他表示,对于科学家来说,投身科学、从事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自我的驱动力,唯有对世界保有好奇心,才能更好地去钻研、去发现。
“这次得奖是对我们各自研究的认可。”对于克拉默和诺加利斯来说,关于基因转录的研究仍在继续。诺加利斯补充道,生物学仍有太多的未知等待发现,“如果你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,让后辈可以参考和学习,生物学是很好的选择,当然,最重要的是坚持。”(完)
中新网山东高密11月28日电 题:莫言:未来的创作中会更多地体现善行
“文学跟善行密切相连,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善的行为,塑造善的人物,这在我未来的创作中会得到体现。”谈起当前投身的慈善事业,中国著名作家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善意,从而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。
11月28日,莫言返回自己老家山东高密,参加“莫言文学艺术馆”开馆仪式。活动间隙,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直言,文学作品是展现善行的良好载体,应在这一方面更多着墨。
11月28日,莫言文学艺术馆在山东高密启用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现场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。记者 沙见龙 摄
“我在文学作品里保褒扬了很多善的行为、理念、情感。当然,善跟恶是一对矛盾体,没有恶,善就无从体现。”在莫言看来,让善长恶消的关键在于要更好地倡导善、践行善,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,让恶得到遏制,让善行变成一种全社会褒扬的行为。“这也是我过去默默无闻做慈善,跟现在想让‘好事传千里’的转折点。”
莫言真正加入慈善行列,源于他的一次就医经历。得知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数量庞大,2014年他便开始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援助。此后2年,他捐出125万元人民币善款共救助了西藏6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。但此时的莫言对自己的慈善行为基本闭口不谈,一直笃信行善积德“不应与人言”。
莫言坦言,过去行善不图报,做无名英雄,自认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。但现在关于“为善是否应与人知”,莫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。“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善的行为昭示他人,让大家都来意识到行善是一件既利他人又利自我的好事。”
图为,在99公益日与莫言同行直播现场,两块砖公益基金管委会成员与莫言合影(左起分别为叶飞 王跃春 王振 莫言 张碧波 齐玥)。(资料图)燕飞 摄
2022年春节前夕,莫言和好友、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用毛笔写下百张“福”字,为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善款,此次事件成为“莫言同心”项目的开端。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帮助新疆、西藏、甘肃等地区困难家庭的300多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实施手术。
今年5月20日,莫言联合《中国慈善家》、腾讯公益共同发起“与莫言同行”公益行动,计划倡导营造“人人慈善”的社会氛围。年近七旬的他笑称自己正值“创作盛年”,写作也是他保持年轻的“秘诀”。他直言,只要慈善方面有需求,他一定不会缺席。
在当天正式开放的“莫言文学艺术馆”,初入特设的慈善展厅,“与莫言同行”几个大字映入眼帘。大厅内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莫言长期从事的公益事业,数张公益捐款发票被放大成照片悬挂在厅内。“我想大家看到这个肯定会受感染,从而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。”
在莫言文学艺术馆,民众参观了解莫言的慈善行动。记者 沙见龙 摄
在莫言看来,发展慈善事业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。无论多强大的人,都有需要被善“照料”的时候。形成相互帮助、与人为善的风气,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巨大作用。“只要我们开始行善,开始帮助他人,就是一个巨大进步。”
在自己的行善实践中,莫言发现中国社会对慈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,行善队伍不断壮大,机构也越来越多,相关法律也越来越健全。他认为,在法律框架下,慈善事业应该能做多大就做多大,让大家在自愿的情况下积极参与。当自发行善时,会感觉内心有巨大安慰感。“看到受惠者的笑脸,幸福感油然而生。这也是古今中外人们都热衷行善的原因。”
记者在参观展馆时注意到,书法厅内悬挂3幅莫言书写的长卷《麦浪滚滚》《太白若来》《我是不孝之子》,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。近年来,他与王振在全国各地探访民间艺术、人文古迹。在他们共同打理的公众号“两块砖墨讯”上,二人发表百余篇诗词歌赋等书法作品,赞美祖国大好山河。
当提及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“走出去”,莫言表示,文学既应该立足于本土,具备民族、国家、地区、个人特色等特殊性,还要表现人类共同价值,反映一种普遍性。这样才能获得被翻译出版的机会。
“从本质和情感上来说,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交流共通,这是文学的基础,也是一切意识的基础。”莫言也期待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作家群体的共同努力下,不远的将来,会有大量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,以飨海外读者。(完)
联系人:乐发vll彩票平台合法
手机:19176452339
电话:0358-59596594
邮箱:59596594@googlemail.com
地址: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